新华社太原3月8日电 : 再过两个月,山西省中阳县万年饱村村民仁爱先将迎来今年的打工季。他在村里的合作社帮人种香菇,去年和妻子一共挣了3万多元钱,日子越过越安稳。

他经常透过窗户眺望不远处山顶上那两口土窑洞。那是他一家人20多年前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记录着这个脱贫之家对贫困的记忆。

“万年饱村总算对得起它的名字了。”仁爱先说。

这个充满美好愿景的名字已经叫了差不多两千年,但名副其实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它所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到处沟壑纵横、干旱少雨,一直是“深度贫困”的代名词。

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万年饱”这个村名却是古代皇帝给起的。

村民世代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讨伐王莽兵败曾夜宿于此,全村人却穷得连一碗像样的饭都凑不出来。第二天,挨了饿的刘秀给村庄取名“一宿饥”。后来,刘秀当了东汉开国皇帝又想起这一幕,出于感激村民收留和期盼国泰民安,命人将“一宿饥”改成“万年饱”。

如今,这个故事被创作成一幅几十米的连环画,粉刷在万年饱村口最显眼的山墙上。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改变万年饱命运的并不是皇帝的金口玉言,而是“精准扶贫”。

从2014年起,中国开始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个和万年饱一样的贫困村,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仁爱先说,因为穷,他和妻子都没有上过学,4个孩子也只念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但他的孙子将彻底摆脱这样的命运。虽然学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迫延迟开学,但这个9岁小男孩每天都用爷爷给他买的新手机上网课。

作为2014年万年饱村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仁爱先实现脱贫只用了3年多时间。“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现在超过了1万元,是6年前的5倍多,给孙子买部手机上网课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他说。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并建起了光伏电站、蔬菜大棚、牛羊养殖等脱贫产业。万年饱村村主任刘记成表示,村庄已经脱贫两年了,目前正巩固脱贫成果,今年香菇和木耳大棚将发展到85座,能带动1000多户脱贫户增收。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几天我们已经开始按照上级要求重新入户摸底贫困户收入情况,确保脱贫数字真实准确。”他说。

2月底以来,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自治区已陆续宣布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青海省级核查也显示,剩余17个贫困县符合退出标准,只有甘肃、宁夏还剩下几个贫困县在年底脱贫。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古老的黄土高原终于迎来了告别千年之贫的历史性时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完)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