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6日讯)“内循环”成为近来最热门的经济词。粮食被视为内循环经济基础,但中国的年粮食进口量仍高达一亿吨,缺口惊人,加上美中贸易战、疫情、水灾等不利因素,内循环如何点石成金?

中国学者贺江兵就认为,粮食是中国内循环短处之一,尤其中国与美、加等农业大国关系欠佳,瘟疫后东南亚有部份国家禁止粮食出口:“(中国)要完全做到自给自足是不行的。”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5月人大会议期间提出内循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身为经济专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6月重申“以国内循环为主”,内循环被提升到最高经济决策。粮食供给被视为检验内循环是否可行的一大指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粮食进口大国。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粮食进口连年攀升,2003年进出口基本持平、2009年净进口0.13万吨,去年净进口粮达到1.11亿吨,意味粮食缺口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期,至“十四五”(2021-2025年)期末,中国可能出现1.3亿吨粮食缺口,谷物缺口约250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所有粮食消费中,口粮占30%,饲料用粮40%以上,人畜争粮局面严重。中国进口粮食绝大部份是饲料用粮,去年黄豆(主要用作饲料、豆油)进口量约8000万吨,小麦及大米等进口量约600万吨。去年7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央视直言:“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中国有3个内循环短处,就是晶片、石油及粮食,全要依靠进口:“内循环依靠完整的产链,现在国内外资厂商外迁多了,就会陆陆续续出现断链的情况,就是一个麻烦。”他又指,全球农业大国是美国及加拿大,中国过去与美加关系良好,进口粮食没有问题,但现在关系都不好。

中国农产品期货网本月中旬发文称,粮食自给自足关系到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饭碗端牢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中国社科院本月的报告指出,预计到2025年,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务农人口不足,将是内循环自给自足的一个大挑战。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