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8日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乞讨现象正在日益剧增,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人、特别是持有难民署卡的罗兴亚难民的加入,政府当局在解决乞丐问题的任务上也变得愈具挑战性。更甚的是,乞丐群体不再只是坐在街道旁,而是主动积极地要求公众“施舍”,甚至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威胁当地民众安危。

今年初,社交媒体疯传一名罗兴亚儿童向车主行乞不果后,还比出不雅手势爆粗而引发热议。尽管警方最高领导层已指示各州警队和警区警员监督州内的“乞讨热点”,特别是在市区,但国内的乞丐乞讨现象似乎未得到解决。

为了探讨日益严重的市区乞讨现象,马新社记者一行人于上周六在吉隆坡闹市武吉免登旅游热点进行报道任务。

记者与当局在此次观察调查行动中发现,外籍乞丐和当地乞丐的作业方式不同,尤其是罗兴亚人会积极地接近公众,反观本地乞丐都是比较“老派”做法,即被动地坐在某个地方如人行道上,等待路人施舍。

马新社还记录了乞丐群体的各种骗局,包括假装生病和假装贫穷,却发现当中有人除了拥有价格超过4000令吉的苹果13智能手机外,还有一些人在昂贵的地区租房。不仅如此,乞丐群中还有像“大哥”向新乞丐勒索“保护费”的现象。

在调查行动中,马新社女记者穿着破烂的T恤和头巾,衣服也被鞋油弄脏,伪装成乞丐向路人乞讨。她把一个绑着绳子并装着纸巾的篮子挂在脖子上,并以一支无线吸尘机的“支架”作为拐杖和吸引公众同情的诱饵。

记者在乞讨过程中自称“Siti”,一位来自半岛北部的贫困妇女。她从一家著名的咖啡店前开始向公众兜售纸巾,期间并没有受到其他乞丐骚扰,也没有被可能是乞讨集团成员的人“训斥”,因此排除了这些活动背后存有集团策划的可能性。

Siti同时也发现,乞讨行为其实只需一些招数就能唤起民众的同情心。一开始,她只是站起来和靠近路过的人,然后用“病痛”的腿坐下,但所获得的“收入”不到5令吉,于是她决定移动到一家著名的快餐店前的位置。不到15分钟,就有一名外国人给了她10令吉,此举就如磁铁一般吸引着其他路人一个个前来投钱,而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纸巾。

就连Siti擦汗、做出想吃东西的动作或卖纸巾的举动,都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并毫不犹豫地捐钱。此外,Siti向当一些不想捐钱的人低头表现失望,也成功“软化”他们当中一些人折返回来捐出1令吉。

记者观察发现,捐钱者通常是来大马谋生的蓝领阶级的外籍人士。

做乞丐每月可赚1.5万

从早上11时30分到下午1时30分,Siti就获得147令吉的收入。实际上,记者只以9令吉的成本购买纸巾,竟在短短两小时内赚取丰厚的“收入”。若乞讨活动进行12小时,这笔款项可能会达到700令吉或每月1万5000令吉,与在工厂、快餐店等地方打工的蓝领员工的工资相比要丰厚得多。

记者所乞讨得来的款项,将全数捐给清真寺和祈祷寺,以传达捐款人的善心。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