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里长城,有一个流传很久远的故事,就是《孟姜女哭长城》。

这个故事起源非常早,而且故事情节变化了好几次,可以说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变迁。通过这些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被“抹黑”的过程,以及到底替谁背了罪名?

重温《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丈夫叫做范喜良,妻子叫做孟姜女。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人修长城,于是把万喜良抓走了。

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啊,修长城的地方在遥远的北方,天寒地冻的。孟姜女成天盼着丈夫回来,但是等啊等,等了一年人也没有回来,而且也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孟姜女实在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不睡觉,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

她长途跋涉了上千里,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在这里,秦始皇抓了好多民夫来修长城,孟姜女到处打听丈夫范喜良的下落,但是谁也不认识这个人。

她打听了好久,终于找到了认识范喜良的人。结果一问,自己丈夫已经在几个月前累死在工地上了,尸骨就埋在了长城下面。到底埋在长城的哪一处,谁也说不清,因为修长城累死的人太多了。

这时候,孟姜女伤心欲绝,失声痛哭。她这么一哭,惹得在场的好几万民夫也一起哭,只哭得惊天地泣鬼神,日月无光,地动山摇。结果,哗啦啦,长城都被哭倒了八百里。于是,孟姜女终于在被哭倒的长城石头下,找到了自己丈夫范喜良的尸骨。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在这个故事里,秦始皇成为了大坏蛋,修长城变成了秦国残害百姓的一项暴政。

但历史事实是这样吗?其实不是。

“孟姜女”的原始出处

很早就有学者指出,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自《左传》,而《左传》是春秋时代写的书,比秦始皇早好几百年。孟姜女怎么可能哭倒秦始皇的长城呢?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来自于齐国将军杞梁的故事,也就是范喜良的原型。齐庄公四年(前550年),齐国伐莒,杞梁激战中被俘而死。《左传》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按照记述,杞梁的妻子在家乡的郊外妻迎接丈夫的灵柩,并指责了齐国君主对战死将士的不尊重。《礼记·檀弓》引用曾子的话:“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增加了“杞梁妻哭夫”的情节。

在这个最早的故事里,并没有哭倒长城的情节,而且故事也发生在山东的齐国。

但到了后世,人们对不断加油添醋,不断给这个故事增添新的内容。西汉时候,故事里增添了哭倒齐国城墙的情节。到了唐朝,杞梁由齐国将军,变成了秦朝的老百姓,哭倒的齐国城墙变成了秦始皇长城。到了宋朝以后,杞梁的名字变成了范喜良,杞梁妻子的名字变成了现在的孟姜女。

完整故事在明朝正式形成

到了明朝,“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突然变得更加丰满,并形成了今天的版本。究其原因,就在于明朝朝廷又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老百姓非常不满。

从明朝初年开始,老百姓就大规模开始传颂孟姜女的故事,并且继续丰富内容,“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在这时候最后成型。明朝中叶以后,从北方的山海关一直到山东、河南等地,很多地方纷纷建起了孟姜女庙。

不仅如此,明朝以后的很多地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按理说,杞梁和孟姜女是齐国人,理论上应该是山东人。然而,不仅是山东,就连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都说自己这里有“孟姜女的墓”,都自称是孟姜女的故乡。甚至于,清朝末年在上海修路时,还挖到过写着“万杞梁”三个字的棺材。由此可见,大家对孟姜女的传说的热衷程度。

秦始皇替明朝皇帝背黑锅?

从这个故事的历史演变,以及全国各地对孟姜女传说的热衷,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老百姓对修长城都是非常不满的。修长城,全部来自于老百姓被强迫付出的无偿劳役。历朝历代包括修长城、建运河、修河堤等等浩大工程,不仅导致大量百姓死于劳役,而且多数是没有工钱的。

实际上,明朝老百姓对秦始皇的痛骂,事实上不满明朝的强迫性偿劳役。可见,秦始皇和真正的孟姜女根本没关系,哭倒长城的事有点冤枉他。他被编排成故事的反面角色,虽然某些程度上是替明朝皇帝背黑锅,但他作为万里长城的开创者,作为“出头鸟”,也必然吸引后世百姓的大量指责。

可以这么说,万里长城不光是我们中国的历史遗产,它也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牺牲。万里长城,它一方面起到了阻挡侵略、保护人民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当时的古代老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所以,我们对这些历史要客观地看待,不管是秦始皇修长城的功绩,还是一些古人对他修长城的指责,都是反映历史不同侧面的镜子。(腾讯新闻)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