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部指出,根据经验证明,大马存在发生地震的几率。

环境部说,作为长期减灾措施,大马矿物及地理科学局(JMG)与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单位进行交流,以开发地震灾害图应用程序。

该部今日(19日)发文告说:“也为面临地震风险威胁的州政府、居民和学校展开宣导。”

环境部也呼吁在设计大马的建筑结构时,将地震灾害图的资料列入考量。

大马曾发生强震,分别是1923年、1958年、1976年和2015年的沙巴里氏6.0至6.3级地震,而砂拉越的最强地震是1996年的里氏5.3级。

大马半岛也曾分别于1984年、1985年、1987年、2007、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发生数次地震,震央在彭亨武吉丁宜、登嘉楼肯逸水坝、森美兰瓜拉庇劳、霹雳曼绒和天猛莪,强度介于里氏1.6至4.6级。

环境部说,为监测有可能引发地震的活跃地层运动,矿物及地理科学局已在沙巴设置6个主动源地震仪(PAG)站点,以及6州的54个被动源地震仪,分别是沙巴29个、彭亨13个、雪兰莪6个,以及霹雳、森美兰和砂拉越各两个,以及实时监测。

它提到,矿物及地理科学局也已在2019年出版大马半岛、沙巴和砂拉越地震灾害图,以及该灾害图根据峰值地面加速度划出地震灾害危险区,旨在用作设计抗震建筑物的参考。

环境部指出,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强震有可能激活大马半岛的古老地层,以及在半岛西海岸数地可感受到地震的影响,而地震的强度取决于被激活的古老地层的大小。

“至于沙巴和砂拉越,地震的发生是由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也就是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构造运动挤压,导致古老地层激活,以及本地活跃地层的运动。”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